慢成长两个海归硕士妈妈、儿童心理咨询师,有好文、好物、好方法,一起让育儿更轻松
Hi,我是吉吉,今天文末有彩蛋哈
带娃去闺蜜家小聚,聊到带孩子的事儿,她说最近遇见了一个事儿挺窝火,也不知自己做得对不对,想听听我的意见:“我正带我家孩子荡秋千呢,其实我们也是刚等到前面的人走,根本没玩多大一会,突然来了个老人,领着自己小孙女,上来就跟我家孩子说,‘我给你数数,到10你就下来给妹妹玩。1、2、3……’”闺蜜说,当时她就一股火涌上来:凭什么你来决定我家孩子玩多久?于是立马怼了回去:“你别数了,你数也而没用,我们也是才来,现在不会下来,你要玩你排队等着。”接着就是唇枪舌战了,这个老人开始指责我闺蜜没公德、不分享、霸占公共资源,闺蜜觉得对方不可理喻,“你要插队、强行安排别人孩子下来,你还有理了?”就这样一来一回,闺蜜气得不行,和我说,“你说这人什么素质,简直没法沟通!我要不怼回她,这气儿就没法儿顺!还以为我们好欺负!”
但她还是有些疑惑,问我这么处理对不对,“我是挺怕如果我怂了,孩子以后也会吃亏委屈,明明别人不对,还什么都要让着别人。”我没有做出对与错的回答,也答不了,但有一点非常想提醒她,可能也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:其实我在老家时,和爸妈一起带着俩娃去公园玩,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。
公园孩子很多,秋千那里,几乎是不管什么时候去都有人玩,需要排队等。小叶子对于需要排队等待是接受的,也很主动乖乖站在一边,边等边期待地看着在玩的孩子,希望早点轮到自己。可是,3分钟过去了、5分钟过去了、15分钟……也过去了!
那孩子的姥姥还在悠着孙女,小叶子开始出现各种着急、不耐烦的情绪,也不时回头问我,“妈妈,多久到我?”但这老小,不但眼神从来没和我们接触过,也似乎丝毫没有意愿下来。一旁的我妈也开始着急了,各种“旁敲侧击”:“这还一堆人等着呢!”“这也玩够久了吧,该到别人了吧。”其实我也挺烦的,觉得按一般的规矩礼节,有人站旁边这么久,孩子也表达了着急,本身就是一种“提示“了,正常也会不好意思玩这么久了吧。可你确实会遇上,和你想法不一样、以及觉得自己继续玩多久都很理直气壮的人。在这种时候辩论,就像两个完全不在一个认知水平的人,你说你的,他说他的,各自听不进去、都觉得对方莫名其妙甚至很讨厌。我以为小叶子接下来会情绪升级、作闹,有趣的是,等了15分钟后,小叶子的选择是——自己跑开——去玩别的项目。我跟了过去,但我妈还留在原地帮我们“排着队”,她觉得前面15分钟不能白等,还有种“倒要看看对方还能有多厚脸皮”的意思,而且不断朝我们挥手,想我们回来。可是小叶子的心思已经完全不在这儿了,她发现了其他好玩的滑梯、转椅、攀岩绳……立马投入其中,脸上也没发现任何委屈和不悦。我特意问了她两遍:“你还要回去那边荡秋千吗?快到你了哦!”但人家玩到根本顾不上,很干脆地拒绝我:“不要!”
后来我妈继续等了10分钟那孩子还没下来,见我们也不想回去的意思,就点了那人几句然后悻悻离开,还和我叨叨:“这人真不讲究!你也是的,怎么就走了呢?人家说不定就是想把你逼走,这孩子以后不也得被人欺负!”我不是没有这种担心,但孩子的反应让我挺意外,也让我觉察:可能很多时候,这类冲突发生时,我们替孩子觉得他们会“委屈”、“受欺负”,但孩子的想法感受,很有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就像小叶子,这个排不到,就去玩别的,如果我一直要把这件事掰扯明白,理论出个谁对谁错,反而是给孩子强加了一个“我是受害人,这对我是不公平的,我必须要讨回公道”的角色,把事情给复杂化了。
而且,一个我们觉得“奇葩”、连基本礼让规矩都不懂的人,是不是你怼了对方,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呢?有可能是对方继续选择视而不见,有可能是吵起来,也有可能升级为暴力事件——社会上类似的事儿非常多——而无论哪一种,要么是越来越尴尬气愤、要么是争执到发生口角甚至有身体上的伤害。让孩子见证大人在情绪里针锋相对、争得面红耳赤,就算最终玩到了秋千,这对孩子就是好的吗?我不排除有一些孩子可能真的感觉委屈、生气,以及觉得这个世界的规则有点乱:为什么我要排队别人却可以不排,为什么我玩要遵守规矩而别人却不用?
所以我想,我们可能需要跳出自己的私人逻辑和情绪,在这种时刻,永远想到,先去关注孩子,去“看见”这些感受、想法和疑惑,并帮助他们表达疏解出来:“你很着急、你好想玩、你都快忍不住了、你都等了好久了……”情绪感受一旦被看见、被理解包容,哪怕是刚刚感觉受伤、委屈,也不会升级成“创伤”,而是会变为一种“复原弹性”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抗挫力”:因为,孩子是有支持的——我有妈妈给我的“爱”与“看见”啊!至于规则的部分,我当然期待这世上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共识:懂得适当礼让、分享、轮流。但我们自己都知道,现实世界中,很多成文的规定、法律尚且不断有人不理睬跟挑衅打破,那“玩秋千”这类根本还不成文的“小规则”呢?——当然是各有各的解读,而且每个人,都认为站在自己的立场,“我是正当的。”
比如那个看不见我家娃在等的姥姥,可能她觉得,我也排了很久啊,上一个人玩得比我家还久呢!我要玩久点怎么了?很公平!又或者我们站在旁边,我妈又在絮叨给她施压,让她觉得不爽,“你越这样我越不想让你,你且等去!”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,但对方一定是觉得自己没做错啥。所以当我们已经做到看见并去关照了孩子的感受,同时也希望去解释、为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社会道德观、秩序观,我会这么做:
1)还是会发声,但语气会相对平和,不是指责,而是询问以及表达需求:“你好,我注意到这边孩子玩了20分钟了,还有很多孩子也挺想玩,包括我家的,想问问你们,大概还会玩多久,我们用轮流的方式好吗?”我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排队办事,队伍很长,有不少人看到工作人员好像在旁边新开了一个窗口,就速度涌到另外一边。我想过去,我老公觉得没必要。他说,“有些人可能是会因为破坏规矩占便宜,但在大概率上,你遵守规则比破坏规则,要更高效,其实对个人还是有好处的。”我白了他一眼,想着就是不懂变通,规则又不是死的,本来可以早点办完的,非要傻等。结果没过一会儿,临时开的那个窗口又关了,原来只是要特别处理某一个人的业务,并不是常开窗口。但这些人因为是从不同排队位置涌过来的,工作人员为了管理方便,全部指向了队尾——他们需要重新排。所以我更倾向去和孩子解释,规则对于整体的意义,以及这世界的确存在有人破坏规则的现象,这种行为,会反过来给别人、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和不好的结果:
“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很着急、很生气?如果大家都做这样的孩子、都不分享呢?你可能有3次玩到了,开心了,但另外的7次,一点都玩不了。而本来,你能10次都玩到的。”——让孩子看到遵守规则会带来的好处更多,邀请孩子去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。当然有很多时候也的确需要变通,对规则不是盲目服从,而是要服务于目的,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。我会倾向鼓励孩子去思考一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,走出当下的困局:“秋千现在有很多人排队,如果不插队,你觉得怎么说,对方才愿意下来呢?”“公园还有哪些项目是人不多不用排队、也很好玩的?”当然有的孩子可能还没到会表达的年龄,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,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我们启发孩子思考的过程,会让孩子慢慢习惯自己去想解决方案,同时有社会责任感。我猜小叶子当下没有执拗于一定要玩秋千,也是因为在之前很多次这样可能冲突的问题上,我没有扮演“裁判”、“冲锋战士”、“护短”的角色。这让她知道,作闹、陷入情绪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,要想玩得开心,可以有很多种方式。而任何一次类似的纠纷,最后谁输谁赢、谁玩上了谁没玩上、谁玩的时间长谁玩得时间短,都不是最关键:教育是个过程,当孩子拥有了正向的思考方式,她会有策略生存得更好,即便日后不小心遇见了“垃圾人”,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。写太长,不多叨叨啦,刚刚过去的周末,我又去到谜团老师的课堂,和很多伙伴们一起静心、一起共创。特别想把一些私人的、有趣的、个人成长探索的故事有个地方记录下来,其实之前我也开过一个公众号,不过写了没几天就停了坚持是需要火焰的,请大家多给我些动力吧,先聚集一点人气,这周来个更谢谢你的支持,我也简单粗暴送个礼:扫码关注下方的公号“吉吉pure”,回复“想看”,会弹出一个支付宝红包口令,300个哈,万一你去晚了,别着急,陆续还有很多福利和好玩的